日前,“中国当代文学精品海外译介与传播论坛”在北京举行,40多家中外出版、传播机构的代表参会。会议期间,我们有幸采访了香港联合电子出版有限公司的陈鸣华先生。
香港联合电子出版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实际上她的创立比互联网的正式诞生还要早,”陈先生还将香港联合电子出版有限公司简称“联电”,本文以下也将沿用此简称。
打造“香港书库”项目 分类细致,对象明晰
据介绍,“联电”历来为出版社、政府部门、文化机构等构建互动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开拓了电子出版、多媒体软体及产品设计业务。
2013年,“联电”新设“超阅网”(Superbookcity)电子商务平台,这一平台结合实体书店、网上书店和文化活动的业务模式,提供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以及欧美的近百万种中英文纸质书和电子书。
“联电”独家代理了联合出版集团旗下各品牌出版社的电子书,收纳本地及海外菁英华人的优质电子书,致力于打造具有华文色彩的电子书库。目前正在打造“香港书库”项目,据悉,“书库”有以下几点特色:“书库”来源囊括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成为香港地区中文电子出版资源的一个集聚中心;数量日渐増多,档案已累积2万余种,上万种已上架;书目分类细致,有:政治、法律、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六大类;对象明晰,有:小学馆中学馆大学馆、专业馆、公共馆、主题馆,适合不同平台和用户;且有“简转繁”,吸纳优质简体出版物在港重新推出繁体电子书。新产品、新设计,完全适合在地阅读。
以新视野诠释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内涵的掲示,要有海外视角的参照,更开放的研究和更活泼的思想,以及与当代、时代和科技的结合。”
在“联电”的官方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以新视野诠释传统文化”,当记者问到“联电”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时,陈先生介绍说:“即使科技日新月异,阅读仍是根本。阅读是知识的需要、心灵的需要、职业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传统文化在当代研究、当代应用、当代思考中,都具有现实的意义与价值,传统文化内涵的揭示,要有海外视角的参照,更开放的研究和更活泼的思想,以及与当代、时代和科技的结合。‘联电’既注重传统出版,又紧随科技潮流,正在不遗余力地推广优质阅读;以打通线上线下,促进出版转型为使命。”
陈先生还介绍说,“联电”不是一家科技公司,但通过自我开发和与好的技术公司的合作,应因各种需要,致力于提供相应的阅读内容,匹配适合的阅读平台与载具方式。近些年来,“联电”在资讯技术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在资讯平台的开发经验、专业的资讯管理技术(DRM数字版权保护)、高质素的电子书图书馆系统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的优势在于了解和使用好的技术,组合成从电子出版到电子书运营的各种优化模式,涵括B2C、B2B、B2L以及衍生出B2E和电子期刊、内容数据库和电子阅读器等业务。以用户学习和阅读需要去提供和匹配内容、格式、平台、在线、离线、共同、独自的阅读服务,比任何单一先进、突破的技术,在当下更显重要。因为首要目的是以科技为手段培育阅读,同时也激发科技自身以用户为本的不断进步。”
内地的电子书市场发展“令人耳目一新”
当提及中国内地电子书市场,陈先生深感其发展迅速:“内地的一些电商平台所运用的互联网思维和社交媒体手段的应用令人耳目一新——免费思维、痛点思维、粉丝思维、会员特权、积分兑换、限期促销、折上满减、移动支付等等,这些都加速刺激了纸阅读向屏阅读、免费阅读向收费阅读、单一静态阅读向碎片移动阅读的转化。”除此之外,内地电子书市场还拥有内容丰富、平台强大、体验优化等优势。
与此同时,陈先生也对内地电子书市场进行了冷静地分析。他认为,由技术、平台的纯客体驱动走向出版社、内容网站和平台技术运营者之间的整合、交互,进入新布局阶段。但市场收益仍有两点不平衡,一是投入大产出少,二是相比传统出版比例极小,且来自网络的电子阅读收益大大超过源于传统出版的电子书收益。
内地的电子书市场与香港地区相比之下,情况略有不同。香港还尚未出现大规模网络原创和阅读社区,主要靠政府、学校和公益推动电子书发展。“前路漫长,要投入、培养对阅读的兴趣,植入科技时代更不可缺的文化和心灵基因,是所有出版的使命。”
“‘联电’对华文作品的最大贡献将来自电子书业务”
“联电”集团拥有包括联电在内的7间传统出版公司,1间大型书刊物流和遍及全球的70多家零售书店,业务横跨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延伸至日韩及欧美,为全球提供中文阅读服务。除此之外,“超阅网”旗下的子网站——“北美网”(book4us)专门向海外读者尤其是北美读者提供跨境服务,满足其在当地达不到的差异需求,包括纸书和电子书。陈先生介绍说,“联电”立足香港,依托内地,跨境、跨界,已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方正、京东、当当、亚马逊、掌阅(Overdrive)等诸多中外机构展开合作。
“‘联电’对华文作品的最大贡献将来自电子书业务。通过大量优秀图书、优秀作品的电子版本进入学校、企业、社区和公共图书馆,阅读格式不断升级,平台不断创新,而手机、平板和智能中文阅读器不断进化,中文阅读生态由全民化向全球化,并非痴人说梦遥不可及。”陈先生对华语作品充满信心,他认为在香港这个中西文化交汇地,优秀的华语作品再通过“简转繁”的出版演绎之后,总会得到得天独厚的营销待遇。
“网络文学方兴未艾,lP版权和资本、技术强度深度介入,市场生命力空前,还有更多更大的想象和拓展空间。经典作家和新兴作家,对当代文学继续走向繁荣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生态组合。”陈先生对于参与此次“中国当代文学精品海外译介与传播论坛”感慨良多,他认为这是一次“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学专场”。谈及在会上发布的《中国当代作家作品指南》,陈先生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南》无疑是海外读者的福音,应该可以成为学校、企业和公共图书馆的必备书目,对促进B2C个人数字阅读,都是极好的有吸引力有痛点的阅读资源。”
陈鸣华先生接受中国文化译研网采访